《暗淡蓝点》读后记

在浩瀚宇宙中,地球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粒尘埃。然而,正是这颗“暗淡蓝点”,承载了人类全部的历史与情感。本文将从科学与人文的视角,分享我对卡尔·萨根《暗淡蓝点》一书的阅读体会,探讨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与意义。

卡尔·萨根去世于1996年,那时我还很小。几年后,在一本少儿科普读物中看到缅怀他的文章,于是他也成了我小学时记住的为数不多的几位外国科学家之一。

中学时读过《日本平家蟹》,当时阅读能力有限,没能理解文章背后的思想。不喜欢那种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更不喜欢那些虾啊蟹啊之类的事物。大学时,纪录片《宇宙》真正把我带进了科学殿堂,对“平家蟹”的疑惑也得以解开。

“平家蟹”揭示了一种造型上类似于日本武士的蟹类,被当地渔民认为是随平家沉入海底的武士们的化身。但卡尔·萨根告诉我们,当地渔民捞到长相与武士神似的螃蟹后会将其放生,以表达对平家武士的缅怀。久而久之,这类螃蟹的种群就繁衍壮大——本质上,这是一种“人工选择”(也可以说是经人之手的“自然选择”)。平家蟹的故事让我开始掌握用科学视角理解自然现象的技巧。

年轻时喜欢科学视角,却更沉迷于宏大叙事。毕竟,煌煌大国,数千年绵长文明,沧海横流与歌舞升平交织的历史,总让人热血澎湃。然而,后来发现,当宏大叙事照进日常生活时,总感觉有些不协调。这很正常,毕竟历史中最不起眼的人名,在当时恐怕都是显赫一时的人物,而我们在历史长河中不过是注定被遗忘的一颗水滴或一粒沙尘。

后来,在一个播客节目中,听到主播朗读《暗淡蓝点》中的那段文字,那种蓦然回首的动人瞬间在脑海中再也挥之不去:

“再看看那个光点,它就在这里。这是家园,这是我们。你所爱的每一个人,你认识的每一个人,你听说过的每一个人,曾经有过的每一个人,都在它的上面度过他们的一生。我们的欢乐与痛苦聚集在一起。数以千计的自以为是的宗教、意识形态和经济学说,每一个猎人与采集者,每一个英雄与懦夫,每一个文明的缔造者与毁灭者,每一个国王与农夫,每一对年轻爱侣,每一个母亲和父亲,每一个满怀希望的孩子,每一个发明家和探险家,每一个德高望重的教师,每一个腐败的政客,每一个‘超级明星’,每一个‘最高领导者’,人类历史上的每一个圣人与罪犯,都生活在这里——一粒悬浮在太阳光中的细小尘埃。”

这是“旅行者一号”的视角,也是科学探索者的视角。这个世界上,总有不少野心家吹嘘自己滔天的权势与不朽的功绩,但在宇宙之中,他所在乎的一切不过是某一尘埃之上瞬息之间的“自我感觉良好的错觉”。

我们绝大多数人,在这个充斥着拥堵与摩擦的人世间,也常感慨生活的乏味与人性的险恶。但在宇宙尺度下,这种体验既不见得比微生物的冲撞与摩擦更高级,也不见得比王侯将相的自我陶醉更卑微。在这个被假象与真实反复折叠的世界里,开心也好,压抑也罢,都不过是人在与自然互动中产生的生理反应。当我们代入“旅行者一号”的视角,这些纷繁复杂的情感体验与生理反应在空间上的局域性以及在时间上的有限性都不超过那个暗淡的蓝点。

自从人类发现了科学的用处,就再也无法压抑对太空的向往。齐奥尔科夫斯基说:“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可能永远生活在摇篮里。”然而,当人类终于能够跳出自己的摇篮,回望浩瀚星海中的暗淡蓝点时,又茫然发现这广袤宇宙中再也找不到另一个家园。或许这一百多年对宇宙的探索,最有价值的结论就是:“人类不可能永远生活在摇篮里,但是地球——那个人类的摇篮,是唯一一个能够长期包容人类的家园。”

就像每一个在悸动的青春时代勇敢离家出走的孩子,终究会发现故乡是唯一让自己牵肠挂肚的地方;就像每一个攒够了钱等到假期的城市居民,当他们终于抵达魂牵梦绕的旅游景点时,发现自己可能更想回家躺着。

一个人对社会了解越多,越感觉自己的有限;对世界了解得越多,越对自然存敬畏之心。科学的价值大抵如此——它可能没办法帮人类打造一个天堂,但它可以让人类更充分地认识自己。

当我们把视角从“旅行者一号”拉回到地球家园,会发现自己虽然渺小,但拥有丰富的感知能力。一草一木、一花一叶、一缕阳光、一口空气,都足以在某个微小瞬间滋养精神世界。地球虽不过是诸多星球中不算特别的一个,但却足以让数十亿人类倾其所有去感受其万千气象。

我们无需纠结于自己是否会青史留名,因为有些东西不过是某些特权群体为了塑造对自己有利的“共同意识”选择性编排的故事合集。我们可以在有限的认知范围内质疑其准确性,但终究没有解释权。

但我们每个人,在人类视角中伟大也好渺小也罢,都拥有一个更加鲜活、更有温度的小世界。我们经历的每个瞬间都是真实的,仔细品来也常能感受到其精彩。将这些真实与精彩进行抽象整理,或许就会发现科学蕴藏其中,或许生活中的真理远比宏大叙述中的要丰富得多。

本文写于2024年1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