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传》读后记
在阅读《牛顿传》之前,我对牛顿的印象还停留在课本和科普故事中。带着对这位科学巨匠的好奇,我试图通过这本传记,重新认识牛顿的真实人生与复杂性格。以下是我的一些思考与感受。
首先,毋庸置疑,牛顿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很少有人能像他一样对我们每个人产生如此深刻的影响。他给世界带来的改变无需多言,但我们对他的认识和了解却非常肤浅。
我小学时就开始借阅关于牛顿的书,但当时阅读能力太差,读不下去,只是对他的一些故事有所耳闻,比如知道他出生在克伦威尔时期,但那时我并不知道克伦威尔是谁。后来我对科学史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但我一直有意避开牛顿这个人,因为他太过久远,是个难以理解的神秘人物,总有种敬而远之的心态。相对来说,我当时更愿意去了解其他人,包括爱因斯坦、居里夫人、费曼等科学家。
这一次,我终于打开了牛顿的传记,阅读欲望很强烈,一气呵成地读完了全书。牛顿的生平非常丰富。首先,他寿命很长,活了 84 岁,这在当时属于非常难得的高寿。他的经历也很丰富。他出身不算差,后来在读书过程中一度并不出色,但突然奋发,从此之后就一直是最优秀的学生。后来他从事学术,接替了巴罗的位置,成为卢卡斯讲座的教授。他在20多岁的时候就做出了非常突出的成就,比如著名的万有引力,成了明星学者,并能够出入非常高级别的场所,在后来还成了政府重要的官员和国王的座上宾,成为全欧洲的话题人物。
我们对他的了解更多的是他作为科学家的成就,比如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牛顿三定律以及光学原理,当然还有微积分。除此之外,我们对他的了解相对较少,偶尔听说他对炼金术很感兴趣,并且他非常虔诚,是一个清教徒。此外,他还炒股,有着惊世骇俗的韭菜经历,他一度血赚,最终血亏,最终成为了南海金融泡沫的受难者。关于他作为皇家造币厂厂长的经历,我也有所了解,但了解得并不多。通过这些事情,我所了解的还是一个比较片面、比较干瘪的牛顿。而这次读他的传记,让我对他这个人生框架有了更加丰富、多维的感知。
通过这部传记,可以感觉到牛顿脾气古怪。他性格孤僻,不喜欢教书,求胜欲很强,经常与一些人陷入难以言说的争斗。他非常小气、极端记仇,弱势的时候隐藏自己,强势的时候重拳出击,终身热爱玩弄权术。这些特质在他与莱布尼兹和胡克的争斗中有所体现。通过牛顿的视角,胡克可能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小人,但由于对那些历史缺乏全面的了解,也难说清他俩之间的是非曲折。
以上特质对一个人来说不够光彩,但对牛顿来说倒无所谓。因为他在科学上的贡献太突出了,整个现代社会都蒙受他的恩泽,相比之下性格上的缺点完全可以只被当作补充性的谈资。当然,牛顿也有很多朋友,如巴罗、惠更斯、哈雷和洛克等人,这些人给了他很多帮助,也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他性格上的一些弱点。
我们更应了解牛顿作为科研工作者的一些特质。他对科学的影响很深刻,一方面在于他提炼出的重要结论,这些结论奠定了未来数学和物理学的基础;另一方面在方法论层面,他对理论的简洁性和可理解性的追求非常执着。此外,他也是比较早追求理论可证伪性的学者。比如,他在《光学》这本书的出版上,除了列举他的研究工作之外,还增加了一些批判性的内容,以“质疑”的形式体现,并且每一次改版都会增加很多质疑内容。这些批判性内容出现在他自己书上是很有趣的,显得严谨、自信而强大。
牛顿的动手能力极强,这些可能是被忽视的。他善于设计实验来对他的想法进行验证,也经常做一些发明创造,比如自己设计与研制三棱镜从而研究光学规律。他在担任皇家造币局的厂长期间,对硬币的设计与生产进行了革新,大大地打击了假币产业,很多发明甚至沿用至今。担任造币厂的经历体现了他出人意料的管理能力,但这并不是孤例。牛顿后来还拯救了声明濒临扫地的皇家科学院,只不过这段作为院长的履职经历也让该科学院打上了过深的牛顿烙印,很多人也承袭了牛顿性格上的缺点(或许这就是所谓的“顿感力”吧)。
此外,牛顿非常勤奋。无论是做科研还是做皇家造币厂厂长,都能看出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卷王”,工作态度认真,对细节一丝不苟。所以我们不能单纯地只认为他的伟大成就是建立在他天赋的基础之上,他的努力程度也是绝大多数人无法企及的。
牛顿还有一个强大的地方就在于他的身体特别好。他几乎没有患上当时常见的一些疾病,而且去世时依然有两排健康的牙齿,这时他已经 84 岁了,这很令人惊叹(反观同时代同样长寿的路易十四…)。另一个能体现他身体好的地方在于,在他的研究工作中,事实上花了很长时间进行炼金术的研究。在这个过程中,他做了大量实验,需要接触大量的重金属,这通常会对身体产生负面影响。但是,即便在牛顿体内检测出超标的重金属,他依然能够保持长寿和健康的状态。他也是到了八十岁左右身体才开始明显地被疾病困扰。更值得一提的是,他一生都保持着清醒的大脑,思维能力到了很晚的时候才开始有衰退迹象。
牛顿职业生涯中,曾花费大量时间进行当时以及后来都被视为旁门左道的炼金术研究。他深知世人对此的看法,因此刻意隐藏相关记录。但他在这方面投入的时间长达25年,甚至超过了在数学和物理上的投入,这令后人深感遗憾。然而,如果我们站在牛顿所处的时代回溯,或许会有不同的看法。当时的科研尚未有清晰的定义和“正统”道路,一切都需要探索和尝试。牛顿只是凭借其天赋和努力,在迷雾中摸索前行。
我们可以设想两种场景。其一:牛顿在炼金的时候突然灵光一闪,指出“炼金术”是不可能,然后给出几个定律,说不定就会提前几十年发展出现代意义上的化学,那样他已经足以封神的成就之树上又将结出一颗伟大的果实;其二:如果当时牛顿在物理学上花了数十年尝试但不幸地毫无建树,但在微积分方面做出了开创性成果,他依然会被认定为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那么后世是否可以这样说:“他本应该把更多时间花在数学上而不是在研究那些宇宙规律上浪费宝贵的时间与天赋”?
或许,对牛顿而言,数学、物理和炼金术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他并非刻意划分学科边界,而是对整个自然体系进行深入思考,很多后来被认为有用的概念,不过是他对整个体系思考(或许思考的核心就是怎么炼出金子)的副产品,他“顺便”奠定了后来的数学和物理学基础。也就是说,我们今天所走的“正统”科研道路,正是牛顿当年“浪费时间”探索出来的。他尝试了无数条路,其中一些最终通向了真理,成为了后人眼中的康庄大道。而那些没有成功的尝试,则成为了后人眼中的“弯路”,但正是在这些“弯路”上的试错,最终廓清了为数不多的那几条正道。
或许牛顿会说:“我尝试了一百条路,帮你们走通了其中的几条。若非我‘浪费时间’,你们在科研工作中的成功率都要归零。然而你们还嫌弃我当时走了九十多条弯路!”
用当前流行的句式表述就是:你不能只有在吃红利的时候才认可祖师爷当初的卓绝努力。在科学发展中,反复地印证着一个道理:伟大的成就通常建立在前人无数次尝试的基础之上,即使是看似“无用”甚至荒谬的探索,也是孕育科技突破的必要努力。
正所谓:
年少才成惊四座,数理光开立声名。
微积分理辟天地,万有引力定星行。
三大定律昭千古,光学棱镜证分明。
学贯天人精术算,推演玄机运数精。
炼金之术沉迷久,世人讥讽笑痴情。
谁知试错成正道,拓路前行入慧庭。
假若昔时不苦索,何来今日化学明?
千条歧路铺新径,后世安能讥梦萦?
本文写于2025年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