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轶君对话陈丹青
一场关于时代、自我与表达的深刻反思
本应用将对话内容解构为六个核心主题,邀请您以互动的方式,探索陈丹青老师在喧嚣世界中的冷静洞察。从即时媒体带来的“情绪震荡”,到“刷存在感”背后的人性渴望,再到对语言退化的忧思,以及对代际焦虑的包容。请点击下方或顶部导航,开始您的探索之旅。
一・即时媒体与情绪震荡
在对话的开篇,陈丹青老师就谈及了即时媒体对我们认知方式的根本性改变。他认为,我们前所未有地被直接抛入事件现场,情绪被迅速点燃,而理性的思考空间被严重压缩。这种未经处理的“观看”将所有人卷入一场“食物权力”的状态,我们成为了情绪的俘虏,而非事实的判断者。
互动体验:两种观看模式
模拟事件:白宫冲突现场

情绪关键词
羞辱、震惊、愤怒、挑衅、憋屈、悲愤... 我们被直接卷入,感同身受,仿佛身处其境。判断被情绪主导,只剩下最本能的反应。
"在报纸时代和电视时代,我们通常知道的是这件事情发生的后果是什么...但现在你看到过程,这个时候对判断者来说是不太好的,因为你他还没有经过处理呢。" — 陈丹青
二・自我与表演
从伦勃朗、梵高的自画像,到如今风靡全球的自拍,陈丹青剖析了人类“凝视自我”行为的演变。他认为,艺术家的自画像是一种深刻的自我“追问”,而在社交媒体时代,自拍则更多地成为了一种“刷存在感”的表演。这背后是人类对抗虚无和死亡的永恒渴望——希望被看见,希望留下存在的证据。
互动体验:凝视自我的演变
艺术家的自画像
伦勃朗 / 梵高
“这不是自恋,这是追问:我是谁?我该如何?”
摄影时代的自拍
相机 / 照相馆
“为重要的瞬间留下证据,对抗遗忘。”
社交媒体的自拍
手机 / 小红书
“立即转发,刷存在感,每个人都能成名五秒钟。”
点击卡片查看详情
请选择一个时代,了解其背后“凝视自我”的动机。
三・语言与困境
陈丹青对当下语言的退化深感忧虑。他认为,在统一考试、主流媒体和网络文化的共同作用下,我们的语言正在失去其丰富性、地域性和个人特质,变得越来越空洞和同质化。这种“没有了人味”的语言,使得真诚、深刻的交流变得愈发困难,我们陷入了表达的困境。
可视化:语言的同质化漏斗
"我们只有一套语言了...就你不知道他姓什么,他是男的还是女的,他多大年龄,都没有了,就没有人味了。" — 陈丹青
四・机构与趣位
陈丹青对既定的权威和标准抱有深刻的怀疑。他质疑艺术学院和人文学科机构的绝对必要性,并批判了艺术圈中普遍存在的“趣位”——一种对过往美学标准的僵化迷恋。他认为,这种被束缚的“趣位”毫无价值,真正的创造力源于摆脱束缚的自由探索。
反思机构
他指出,历史上许多伟大的艺术家和思想家,如伏尔泰和文艺复兴大师们,都并非出自我们今天所知的学院体系。这让他反思,机构在多大程度上是在培育思想,又在多大程度上是在规训思想。
"人类有过好几个大阶段根本没有艺术学院。中国历史就更不用说了。"
抛弃“趣位”
“趣位”是他用来描述一种固化的、追求过去风格的审美趣味。他坦言自己一生都在与这种“很愚蠢的事情”作斗争,并认为现在是时候告别它,因为“趣位就是你被过去束缚的一个牢牢的一个你”。
"在度上不但指出的趣位是最糟糕的事情...我渐渐在抛弃这些。"
五・中国与世界
谈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陈丹青直言不讳地指出,当今西方世界的焦虑,很大程度上源于“东方大起来了”。他回顾过去四十年,中国从一个“落后的一塌糊涂”的国家,发展到今天“让列强不安”,他认为这“非常了不起”。同时,他也强调了“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性,即通过真诚的叙述,让世界看到一个更真实、更具人性深度的中国。
一个让世界不安的崛起
1982
“落后的一塌糊涂”
2025
“让列强不安的国家”
"你们这些小的企业全部加起来,让西方焦虑得一塌糊涂...讲好中国故事,这些年在做,慢慢来。" — 陈丹青
六・困惑与焦虑
面对当代年轻人的困惑与焦虑,陈丹青展现了极大的包容和理解。他认为“哪一代年轻人不是这样”,困惑是青春的常态。但他同时犀利地指出,今天的许多焦虑是“手机给你的”,是精神层面的,而非生存层面的。他鼓励年轻人从宏大叙事中抽离,专注于“一件一件做事情”,在具体的经验中寻找意义和力量。
互动对话:如何看待焦虑?
“世界太糟了,我好焦虑”
“我感觉很迷茫,不知道未来怎么办。看着新闻里的动荡,感觉时代充满不确定性,而我好像什么也做不了。”
"不要对你时代负责...我不会对我做的事情后悔,但是我会看清我做的事情有多stupid,多可笑。" — 陈丹青 (引用费曼及自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