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从何而来,向何而去?

在2024年的GTC大会上,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与缔造了现代AI基石的Transformer模型八位作者进行了一场史诗级对话。本应用将带您深入探索这场对话的精髓,了解AI浪潮的起源、核心人物的思考,以及他们对未来的展望。

主创者们

认识一下这场AI革命的核心人物。点击卡片查看他们的关键见解。

灵感的火花

Transformer的诞生并非偶然,它是为了解决当时AI领域的关键瓶颈。本节将揭示其背后的核心思想。

面临的挑战:效率瓶颈

在Transformer之前,主流的RNN(循环神经网络)模型一次只能处理一个词,无法并行计算。这导致在处理海量数据时效率极其低下。正如Jakob Uszkoreit所说:“我们生成的训练数据比我们能够训练的最先进的架构要快得多。”

核心突破:注意力就是你所需要的一切

Transformer架构彻底抛弃了循环结构,引入“自注意力机制”,允许模型在处理一个词时同时关注输入序列中的所有其他词,从而实现了大规模并行计算。正如标题的由来,**Llion Jones**回忆道,当他们尝试扔掉模型中包括卷积在内的部分时,模型效果反而变好了,这让他们意识到“注意力”的核心作用。

关键概念

  • 缩放定律 (Scaling Law)

    **Noam Shazeer**提到,他们很早就发现模型越大、数据越多,模型就越智能。这为之后的大模型发展指明了方向。

  • 通用架构

    **Ashish Vaswani**从教训中明白,通用架构的可扩展性最终会成功。Transformer正是这样一种通用架构,能将“任何东西转化为其他任何东西”。

  • 超越语言

    **Aidan Gomez**指出,团队从一开始就希望模型能处理所有模态的数据(文本、图像、音频),实现跨模态的通用智能。

八子新征程

离开谷歌后,七位作者分别投身创业,将Transformer的思想应用于不同领域。点击下方按钮,探索他们的创业版图。

下一个前沿

当模型规模接近互联网数据的极限,AI的下一步将如何发展?对话揭示了几个关键方向。您可以通过图表交互,了解每个方向的要点。

核心议题

增强推理能力

**Llion Jones**认为推理是下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模型需要从简单的模式匹配走向更复杂的逻辑思考,这需要探索新的架构和训练方法。

高质量的数据飞轮

**Illia Polosukhin**强调数据需要来自大规模的用户交互。未来的数据质量比数量更重要,建立能激励用户贡献高质量数据的平台至关重要。

超越Transformer?

多位作者都认为需要比Transformer更好的东西。未来的模型可能是混合模型,或者采用**自适应计算**,在不同难度的任务上花费不同的计算资源,甚至探索RNN等被遗忘技术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