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核心论点:资产负债表衰退
付鹏的核心观点是中国可能正在经历一场“资产负债表衰退”。其典型特征是,占有社会大部分储蓄的老一辈因风险偏好降低而持续储蓄,而年轻一代因对未来收入预期悲观,不愿加杠杆(借贷),导致社会总需求收缩,形成恶性循环。这种现象与当年日本的经历高度相似。
衰退的恶性循环
年轻人不愿负债
收入预期低,杠杆加不动
总需求收缩
消费与投资意愿降低
企业/资产回报率下降
投资缺乏吸引力
老年人持续储蓄
避险情绪主导,财富沉淀
消费动力的三元结构
消费由“过去(父母)、现在(工资)、将来(信贷)”三部分构成。当“将来”动力熄火时,消费结构便会失衡。
2. 中日对比:历史的镜像
通过对比中日两国的经济发展轨迹,可以发现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从房地产泡沫、人口老龄化到代际财富分配问题,日本走过的路为观察中国当下的挑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视角。理解日本“失去的三十年”中真正“失去”的是什么,对我们至关重要。
关键阶段与事件对比
经济起飞与泡沫形成 (日本 1980s | 中国 2002-2018)
日本: "广场协议"后日元升值,催生了巨大的房地产和股市泡沫。
中国: 加入WTO后外需拉动经济高速增长,随后通过信贷扩张和土地财政,房地产成为核心驱动力,资产价格飞涨。
泡沫破裂与衰退开始 (日本 1990s | 中国 2019-至今)
日本: 央行主动刺破泡沫,进入长期的资产负债表衰退,即“失去的三十年”。
中国: 居民杠杆率见顶,房地产市场转折,叠加外部环境变化,经济开始面临需求收缩的压力。
代际分配与社会变迁
日本: 经过25年左右的时间,第一代泡沫时期的老年人逐渐离世,财富通过继承(虽有高额遗产税)开始向下一代转移,年轻人的就业市场和收入状况反而得到改善。
中国: 正面临严峻的代际问题,大量财富集中在消费意愿较低的老年人手中,年轻人就业和收入压力巨大,财富的代际流动尚未有效开启。
3. 周期演变:从升级到降级
中国经济经历了从“消费升级”到“消费降级”的快速转变。2011至2019年,在居民部门不断加杠杆的推动下,消费市场一片繁荣。然而,当杠杆率达到极限后,伴随财富效应的消失,消费行为迅速逆转。核心CPI的走势和居民杠杆率的变化清晰地揭示了这一过程。
注:数据为根据报告描述构建的示意图,非官方精确数据。
消费升级时代 (2011-2019)
- 居民杠杆率持续攀升
- 房地产财富效应显著
- 奢侈品、高端消费火爆
- 信奉“爱马仕、茅台”等硬通货
消费降级时代 (2019-至今)
- 居民部门去杠杆/杠杆停滞
- 中产阶级资产缩水,信心受挫
- 二手市场、平替消费兴起
- 追求极致性价比(如瑞幸咖啡)
4. 投资新逻辑:“勾圈K”理论
在当前经济环境下,传统的投资逻辑已经失效。付鹏提出了一个独特的“勾圈K”理论来描述中国的产业政策和投资特征。这个理论的核心是,投资机会在于国家主导的、尚未充分竞争的领域,而已经进入成熟市场化竞争的行业则充满风险。
勾 (Gōu) - 萌芽期
国家刚刚提出概念,大力倡导,但尚未形成产业规模的领域。充满不确定性,但也是政策红利最大的阶段。
圈 (Quān) - 发展期
政策持续加码,资本开始涌入,行业快速发展,但竞争格局未定。这是“画饼”和“讲故事”最密集的阶段。
K.O. - 淘汰期
行业进入充分的市场化竞争,产能过剩,内卷严重,利润微薄。普通投资者此时进入往往成为“接盘侠”。
点击或悬停上方的卡片查看对应的投资逻辑和行业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