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者"的凝视

外来称谓的词源之旅

ETYMOLOGY LINGUISTICS CULTURAL EXCHANGE
3.1

从"秦"开始的道路:"China"一词的西传

The Journey of "China": From West to East

词源追溯

英文单词"China"及其在欧洲语言中的同源词,词源可追溯到古印度的梵语"Cīna"。学术界普遍认为,梵语"Cīna"是汉语中"秦"的音译,既可能指代统一中国的秦朝,也可能指更早时期在西部与中亚有贸易往来的秦国。

传播路径
中国 → 印度(梵语Cīna)
印度 → 波斯(Chīn)
波斯 → 拉丁语(Sinae)
拉丁语 → 欧洲各国
历史背景
秦朝:首次统一的强大帝国
丝绸之路:东西方贸易纽带
"契丹"(Cathay):北方称呼
语言惯性:名称的持久性

语言化石的启示

西方世界对中国的命名,是一块"初次接触的语言化石"。它所保存的,是那个通过古老贸易网络给外部世界留下最初、最深刻印象的统一帝国的名号。对于古希腊和古罗马人来说,遥远的"赛里斯国"(Serica,意为丝国)是一个近乎神话的存在。

关键洞察

一旦"Cīna"这个称谓在古典语言中被确立,便获得了强大的语言惯性,使其在之后中国的朝代更迭中也未被更新。这充分说明,一个族群的外名往往是由其与外部世界接触和信息传播的历史所塑造的,而非由其内部历史的演变所决定。

3.2

一个词语的蜕变:"支那"的历史与语义的恶化

The Transformation of "Shina": From Neutral to Offensive

词语起源

"支那"一词,与"China"同源,同样是梵语"Cīna"(源自"秦")的音译。它最初是通过佛教经典的翻译传入东亚的,在古代的佛教文献中,"支那"是一个中性的地理名词,用以指代中华大地。

初始状态

  • 佛教文献中的中性词
  • 地理名称,无贬义
  • 文化交流的媒介

语义恶化

  • 政治工具化
  • 歧视性含义
  • 战争创伤的符号

关键历史节点

1913
日本官方采用

中华民国成立后,日本政府决定使用"支那共和国"称呼中国,拒绝承认"中华民国"国号

1937-45
战争期间的武器化

将侵华战争称为"支那事变",在宣传中赋予其落后、野蛮的含义,成为侵略和蔑视的语言工具

1946
正式停用

二战结束后,在盟军总部指导下,日本政府正式停止使用"支那"一词

深刻启示

"支那"一词的演变史,是一个中性词汇如何在帝国主义政治中被"武器化"的典型案例。其语义的恶化,并非一个渐进的语言学现象,而是一个服务于政治侵略和心理压迫的蓄意行为。这个词语最终与其所伴随的暴力、屠杀和民族屈辱密不可分,其伤害性也因此被永久地刻在了历史的记忆之中。

称谓演变的历史启示

Historical Lessons from Nomenclature Evolution

初次接触

外名往往基于首次接触时的历史语境

权力关系

词语含义受使用时的政治语境影响

历史记忆

词语承载着集体记忆和情感色彩

双重称谓体系的形成

内名

自我认同的演变

从王朝标识到文化认同的内在逻辑

外名

他者视角的固化

基于初次接触和历史传播的语言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