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步的烦闷
我们发明工具解决问题,但工具总会“节外生枝”,制造新的、有时更棘手的难题。这导致了一个看似永无止境的循环:解决旧苦恼,制造新苦恼,永远生活在一种“烦闷”之中。本报告旨在深入探究这一现象,它并非偶然,而是植根于技术与人性的本质。
双刃之剑:作为“药”的技术
法国哲学家贝尔纳·斯蒂格勒认为,技术是一种“药”(Pharmakon)——它既是治愈顽疾的“解药”,也可能是致命的“毒药”。每一次技术发明,都是一次用药。这为我们理解“节外生枝”提供了根本框架。
解药 (Remedy)
技术作为对人类“起源性缺失”的弥补,增强了我们的能力,解决了生存难题。从农业革命的粮食保障,到互联网的信息赋权,技术无疑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强大解药。
毒药 (Poison)
然而,每一种技术在外部化一种人类功能时,都引入了新的风险。这些“人造器官”可能被异化和武器化,反过来操纵和毒害我们。社交媒体带来的焦虑、汽车社会造成的污染,都是“解药”转为“毒药”的例证。
事与愿违:技术报复效应
科技史学家爱德华·特纳系统地揭示了技术如何具体地“节外生枝”。这些“报复效应”源于技术与复杂现实世界(人性、社会、生态)之间始料未及的互动。
重复效应 (Repeating)
旨在提高效率的技术,反而迫使我们更频繁地从事同一活动。例如,电子邮件本意是加速沟通,结果是人们每天需要处理的信息量爆炸式增长,工作与生活界限模糊。
重组复杂效应 (Recomplicating)
旨在简化任务的技术,反而引入了新的复杂性。例如,功能强大的电脑软件,其学习和维护成本远超简单的打字机;现代汽车的维修也远比早期机械车辆复杂。
再生效应 (Regenerating)
旨在消除风险的技术,却催生了适应性更强的新风险。例如,抗生素的滥用筛选出了“超级细菌”;杀虫剂促使害虫演化出更强的抗药性。
重置效应 (Rearranging)
风险并未被消除,只是被转移或改变了形式。例如,更安全的橄榄球头盔鼓励了更危险的冲撞,导致了更多其他类型的伤害(如脑震荡)。
历史的印证:三次技术革命的得与失
从农业革命到数字时代,“节外生枝”的模式不断重演。每一项旨在解决根本问题的创新,都引发了一系列深远的“报复效应”。点击下方按钮,探索不同技术革命的“承诺”与“报复”。
存在的维度:两种对立的叙事
我们是否真的陷入了无法逃脱的“闭环”?关于进步,存在两种深刻对立的观点。一场关于“量”的收益与“质”的损失的辩论。
海德格尔的警告:世界即原料
现代技术的本质(座架)是一种将世界万物“强求”为可计算、可订造的“持存物”的世界观。在这种视野下,我们遗忘了“存在”本身,只看到可利用的资源,导致意义的丧失。这是“最高的危险”。
平克的乐观:不可否认的进步
数据表明,在理性与科学驱动下,人类在寿命、健康、财富、和平等几乎所有可衡量维度上都取得了巨大进步。我们的“烦闷”是一种“幸福的烦恼”,源于对生活有了更高的期待。
一份对账单:进步的收益与成本
超越闭环:迈向负责任的守护
循环或许无法完全摆脱,但并非牢笼。我们的“烦闷”正是拯救的力量所在,它召唤我们承担起塑造未来的重任。关键在于转变我们与技术的关系,从被动的“使用者”转变为主动的“守护者”。
“负责任创新”的核心原则:
- 预期与反思:在研发初期就系统性地预测长远影响。
- 包容与参与:将创新过程向全社会开放,吸纳多元观点。
- 响应与适应:建立灵活的治理机制,根据反馈不断调整。